关注我们
安全教育系列--“校园新骗术案例分析及提醒”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诈骗、电话诈骗渐渐成为诈骗的主流手段,并且诈骗手段也愈发以假乱真。保卫处现将有关骗术予以公布,希望大家提高警惕,避免财产损失。
骗术一:银行卡诈骗
案例:
2011年10月28日,某学校学生李某收到“银行卡被划走1200元”的短信,后与对方联系,对方称李某个人信息被盗用,需要建立一个安全账户,李某按照对方的提示操作被诈骗37000元。
安全提醒:要妥善保管好个人的银行卡及密码;对来历不明的短信或电话提高警惕,任何情形下都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账户信息,更不能通过ATM机向不明账户进行转账;如果接到可疑电话、短信、邮件、通知,可直接通过发卡行统一的客户服务电话进行确认;办理信用卡应前往有关银行网点。
骗术二:猜猜我是谁
案例:
2013年3月4日下午,某学校老师陈某接到一个电话称是朋友,猜猜他是谁?事主以为是其朋友袁某,就和他聊了一会儿,到了晚上20时许,对方打电话称其在东莞赌博被抓,急需用钱,于是事主就通过电脑在建设银行网上转账3000元,后发现被骗。
安全提醒:无论声音多熟悉,不要去猜,应直接询问其姓名;在无法确认其身份时,可通过第三方亲朋核实;可提出试探性见面要求,如其百般推脱,可洞察其破绽;当其诈称遇到突发事件急需用钱时,要不予理会。
骗术三:各类中奖
案例:
2013年4月8日,某学校学生张某收到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中奖短信,并附有联系电话,称事主获得公益基金98000元现金和一台苹果电脑,要求事主先到银行缴纳保证金。事主按要求将3800元人民币转入对方提供的账户上。后发现被骗,于是报警。
安全提醒:天上不会掉馅饼,“XX好声音”也好、“XX大道”也罢,理智对待中奖短信及电话,切勿轻易泄露自身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骗术四:冒充QQ好友
案例:
2013年4月6日18时30分许,某校学生谭某被人在互联网冒称其表哥诈骗了人民币1600元。经了解,对方嫌疑人盗取了事主表哥的QQ账号后,冒称其表哥以帮忙购买游戏充值卡的名义诈骗事主。事主当时没想太多就分三次(第一次300元,第二次500元,第三次800元)诈骗了事主人民币1600元。
安全提醒:网上涉及到钱财来往一定要警惕对待,在网上交流时第一时间联系到本人,谨防被骗。
骗术五:各类网络购物
案例:
(1) 2013年3月30日,某校学生李某在网上看到了一条卖手机的信息,事主与对方达成协议后就先给了700元的前期费用,其他的说货到才付款,后来对方又以要交保证金的理由要求事主汇钱,事主不愿意交易对方说10天后才能退钱,后来对方就一直联系不上了,事主共转了人民币2600元到对方的账号里。
(2) 2013年2月24日,某校学生黄某上网预订一张广州至重庆的机票,后事主被对方以各种借口为名,先后五次向对方转账,共被骗去人民币2626元。
安全提醒:网上购物或者买票一定前一定要确认卖家信息,尽量在正规网站网店购买。
骗术六:无抵押贷款
案例:
2012年5月26日,某校学生朱某即将毕业,梦想自己创业,苦于没有资金。当他在网上看到一条无抵押贷款的信息后,即与对方联系要求贷款十五万元,对方以诚意金等借口,郑某先后五次将89000元汇到对方的账号,才发现被骗。
安全提醒:创业需谨慎,不易轻信网上贷款信息,如有需要,到实体银行或相关机构咨询办理。
综治办、保卫处
2014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