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   职工诉求  |   加入收藏
两车
网络安全
核心价值观
防溺水
文明城
国家安全
新余技师学院
联系我们
电话:0790-6344241
地址:江西省新余市城北北湖西路469号
新余技师学院/新余市职业教育中心二维码

关注我们

用科学发展观构建中职教育德育新机制

时间:2014-12-24    来源:    作者:    点击:

用科学发展观构建中职教育德育新机制

(新余市职业教育中心       邓连生      338031)

 

摘要:中职学校德育必须适应新世纪的时代要求;坚持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成才”教育为主线,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德育的新机制,创新学校德育评价,培养“出格”的人才。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构建     德育机制

一、德育的发展趋势

    1社会道德的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完善,过去那种统一化、政治化的德育意识已经被打破,人们的价值取向多样化,价值选择务实化。目前社会道德从总体上看是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提升,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由“等、靠、要”的习惯思想向积极参与竞争方面发展,一种逐步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体系正在酝酿之中。

    2个人品德形成的动力转移

品德形成的动力启动将由政治动力转向经济动力。现代人们的道德观已开始摆脱传统那种“重理想”而“轻实效”的“重义轻利”,开始正视现实社会。国家越来越重视以经济利益为杠杆来启动人们去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尽心尽力,使他们为现代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道德文化的价值与生命不取决于人为的呼吁,而在于时代与社会的自然选择。从社会总体发展来看,对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的变革,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重利”实践的结果是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重利”能促进人的竞争意识。

3中职学校“大德育”的趋势

    在未来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科学和技术必将进一步为社会提供物质利益和较高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将伴随着发生诸如水污染、土质下降、森林遭受破坏、动植物种类急剧灭绝、资源枯竭和环境公害等。为此,人类必须以极大的努力去建设一个与本世纪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这个规范对人们的总体要求是学会关心,关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道德人格和社会公德的规范化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帮助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同情等一系列时代所需要的道德,是本世纪初中职学校德育发展的大趋势。

    中职学校德育应该为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作为个体的学生社会化,要认识到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之一,可能决定着今后社会发展的方向。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好坏不但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影响到今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水平。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德育不仅要从学校和学生的现实出发,更要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大批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服务。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职学校德育

   1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和人的发展都有其本质的规律,以人为本的德育应当坚持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成才”教育为主线。

“做人”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做人”包含六个自低到高的层次——即:尊重家人,做父母的好孩子;行为规范,做合格的学生;明辨是非,做合格的人;勇于负责,做合格公民;热爱祖国,做合格的中国人;信念坚定,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成才”教育实质上就是以理想、志向、人生目标、成才道路和条件等为内容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成才”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促进学生接受教育、自我发展的动力。如果说,“做人”教育主要体现了学生整体的需要和要求,那么“成才”教育则能更多地体现个体的差异和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

   2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

    德育有其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因而我们在实施中职学校德育的过程中,不能将其单独割裂出来,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等,都与其他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素质也是一个整体,是相互影响和协调发展的。我们不能就德育而搞德育,要有意识地将德育同其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德育既要也能为其他教育服务,同时德育又与其他教育一起共同发展。

    中职学校德育首先应该克服“六化”倾向,优化“六种”方法,实现“六个转变”——目标大化、方法老化、课内虚化、课外淡化、实践弱化、评价浮化是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德育方法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创新德育课堂教学,寓教于理;联系社会生活,寓教于事;深化校园艺术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寓教于境;突出感恩教育,寓教于爱;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寓教于情。“六个转变”即:德育概念化、公式化、成人化的目标向贴近学生实际的目标转变;德育的被动式接受向主动获得转变;德育的抽象、空洞、封闭向可行、实用、开放转变;德育僵化的说教向学生学习生活需求转变;德育的单向灌输向师生互动转变;德育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新余市职业教育中心潜能生培训班的开设就是新余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创新的一种大胆尝试。

 三、构建中职学校德育的新机制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因为人员的变动、临时任务或者阶段性突击等因素而“舍本求末”,应该构建相对的“大德育”机制。

    第一、“依法治校”是构建德育机制的关键。这里所说的“依法治校”是扩大意义的概念,除了通常意义的“法”外,要求学校根据本身历史、地理实际和学生实际建立相应的规范或者制度规则。这些规范或者制度规则是一所学校优良校风的保障,对学生具有终身性的影响。“依法治校”要求:校长必须依法行政,教师依法施教,学生依规求学,整个学校的一切都有序运行。

    第二、“以德治校”是构建德育机制的核心。“以德治校”要求学校重德育,学校干部重德政,教师重德性,学生重德行。

    第三、“目标实在,分层落实”是构建德育机制的根本。必须做到: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段目标,各有侧重;年级目标,具体明确;情意兼顾,知行统一。要始终把德育工作贯穿于中职学校的整个工作,必须克服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第四、保障德育教育投入是构建德育机制的保障。重点是德育环境的建设投入。

    第五、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是构建德育机制的前提。落实学校内部的全员德育工作者的思想,改变德育是少数人的工作的现象。要按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营造脱颖而出的用人环镜,坚持唯才是举,使德育工作者人人工作舒心安心,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

    第六、德育科研是构建德育机制的动力。新时期需要我们的德育工作不仅要有对工作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而且要有对工作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应用先进教育理论解决学校实际问题。德育研究对德育工作者个体来说,是提高实际水平和工作效率,使自身价值得以升华的最佳途径;对学校集体来说,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和办学水平、创造学校特色的基本途径。

    第七、“科学评价”是构建德育机制的创新。在一定意义上说“创新需要‘出格’”。这里所说的“出格”是相对陈规陋习的反叛,是锐意创新的标志。时代呼唤“出格”的人,因为具有这种特点的人,绝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决不固步自封、满足现状。他们始终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且从善如流,视野开阔,而不是刚愎自用、孤陋寡闻。他们出格的基础是遵循客观规律并遵守社会公德,绝不是出风头、赶时髦,绝不是哗众取宠、好大喜功,绝不是异想天开。对学生而言,要使其成为“出格”的人,就必须张扬他们的个性。要培养勇于“出格”的人,关键是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培养出不同类别的学生,用“规”评定‘方”是不合适的,用“矩”衡量“圆”犹如张冠李戴。科学的德育评价应该坚持“六个原则”—— 知、情、意(信)、行统一原则;课内与课外统一原则;学校与家庭统一原则;自评与互评结合的原则;分层评价原则;发展性评价原则。总之,“出格”人才来自科学评价,而科学评价来自正确的教育理念。能力只能用能力来培养,“不拘一格”的人才只能由勇于“出格”的教育来孕育!

 

相关文章
地址:江西省新余市城北北湖西路469号  |  电话:0790-6344241  |  备案号:赣ICP备12001096号  | 赣公网安备 36050202000504号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